English

永远年轻的陈原

1998-12-0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庄建 我有话说

新闻出版署的署长、副署长来了;社科院的副院长来了;中国出版协会主席、副主席来了;出版界、语言界的著名专家们来了;出版界的后生们也来了;他们的目光聚焦在主席台上。

报告会“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”的横幅下,鲜花之中,站着报告人——今年正好80高龄,从事文化出版工作整整60年的陈原老。

众人的掌声,恰似他报告的引言。面对赞誉,他谦虚地说:“刚才讲的,只有一点是真的——我80岁了。这句真话,把我推进世界6600万最年长的人群中。大概是十年前,我在海外的一个研究所,研究一个项目——老人与语言。一个月前,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,对大脑和语言的研究有了新著。我请一个美国朋友帮助寻找这本新书。他在网上书店很快找到了这本当时连名字都不知道的书。随后,他击键输入了信用卡,计算机马上答复他:24小时之内将寄出。现在,我已经收到这本寄自美国的书……”陈原开始渐渐进入他的报告主题。

陈原是广东新会人。如果从1937年他在大学时编《国际英文选》算起,他从19岁起就和出版业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作为一个出版家、学者,读书、写书、编书,贯穿了他的人生道路。1939年初,他在桂林正式加入新知书店,到解放前,历任新知书店、生活书店、三联书店的业务领导;新中国成立后,他先后担任世界知识出版社、人民出版社、中华书局、商务印书馆、国际书店的业务领导。1957年以后,他当过文化部出版局副局长、国家出版局党组成员,以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、第二届副主席。但在更多人的眼中,陈原是个才华横溢的学者。40年代,他写过大量国际问题评论,有时每周一篇,以至人们把他当成了国际问题专家。他精通英、法、俄和世界语,在文学翻译方面,颇有建树。他翻译的《我的音乐生活——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通信集》、罗曼·罗兰的《伯辽兹》、《贝多芬》等,赢得了众多读者,以至于不少读者认为他是一位音乐家。读过他的《书林漫步》、《陈原散文》、《不是回忆录的回忆录》等散文的读者,会与一位资深作家对他的散文的评论有同感,“丰富多采,独具精深之见,发乎自然,绚烂归于平淡”,“具学人之体,得通人之识”。70年代末,他重新进入语言学领域,得以圆了少年时的梦想,写了《语言与社会生活》,引起不小的反响。随后写了《社会语言学》,成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开山之作。至此,他的语言学研究一发不可收,又写了《在语言的密林里》、《辞书和信息》、《语言和人》,以及几十篇风貌各异的论文,他的语言学论著结集出版时,竟有三卷一百万字之多。

“14年前,我在上海第一次做了‘新技术革命对出版工作的挑战’的报告,有人说陈原讲的是虚无缥缈的东西,不知哪年才会有。今天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电脑,没有一个出版社没或多或少利用这计算机。感谢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决策,使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与世界衔接起来。”

台下响起了掌声,是给台上这位充满活力的老者。他的报告和他,是一个示范:一个高层次出版工作者应如何不断追求、创新,活到老,学到老,永葆学术青春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